第四十六章 建安年间的小东海-《药剂师筱筱随笔》
第(2/3)页
父亲大人的话当然是对的,当然是为了她好,当然如果她听父母之言,也许人生会不一样。
县官大人姓颜,他给千金取名颜如玉,如玉如玉,如花似玉,人如其名,本想一世娇养在深闺,出娘家,进夫家,寻个门户相当的,做一个当家大娘子官夫人,一世安稳,外面虽然年年战乱,但这东吴腹地,倒还算是远离战火。
却没想到女儿跟自己的夫人一样,酷爱岐黄之术,对于他推崇的那些,如玉姑娘可没有半点兴趣。
颜大人虽然不是很赞成,可是也不敢反对。早些年他还没有做官的时候,家道中落,但自己好在有些小名气,被太常荐了博士弟子,去了太学。
那些年他吃的饭穿的衣用的笔写的纸,可都是颜夫人给别人看病挣来的,虽说太学免了许多的费用,但是也不能身无分文,毕竟太学那种地方,刷到存在感和影响力也是十分重要的目标之一。
放下碗骂娘这种事情,颜大人可没有办法做得这么正大光明,好歹外放了一方父母官,知恩图报是要懂得的,否则怎么教化一方百姓。
所以虽然不乐意,也希望颜如玉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生活方式,但是这些话,可不敢说给夫人知道,只能私下偷偷摸摸的跟女儿念叨,希望有朝一日,女儿能体会到老父亲的一片苦心。
颜如玉却总是拿得住他的软肋:“女儿跟娘习的岐黄之术,爹爹不如跟娘亲去说,女儿不学便是。”
总归还是不敢跟夫人对着干,颜大人惧内是小东海出了名的,全县都知道,但县里百姓们都尊重颜大人,也没人真的那这件事情来取笑他。而且也不敢真的来找颜夫人治病,小东海还是有几个医馆的,医术也不差,倒不至于不知天高地厚来劳动颜夫人。
只是他们不知道,这些医馆的背后,其实还是颜夫人,坐馆的大夫,都是颜夫人的同门师兄弟,小病小痛的,都是医馆自己处理了,除非疑难杂症,才真的会劳动到颜夫人。
这些年虽然清贫,好在没有什么大灾大疫,也没有太多需要颜夫人亲自出马的病人,至于颜如玉,常常被母亲大人打扮成小厮,赶到医馆捣药写药方,给师叔们打下手。
颜大人拗不过母女二人,在家中抓耳挠腮也没用,只能期待她们良心发现了。
到了建安十三年,外面打的纷纷乱乱的,只有小东海因为地处偏僻,又不是什么兵家必争之地,反而在这乱世中偏安一隅,就好像那三家打得,都忘了还有这么个地方,尤其是他们实际上的主子,已经完全顾不上这个地图上指甲盖大的地方了。
身处乱世,能偏安一隅,也是幸事了,虽然还是被征了兵丁,但是颜大人还是尽自己的努力,将战乱对这里的伤害减低到最小了。
怕是会稽郡太守不看着地图,也想不起来还有这么个一大半都在海中的小地方了,颜大人如今也十分刻意的降低自己的存在感,生怕淳大人想起来,就找他们征人征物了。
这几年,颜大人会跟颜如玉讲一些外面的事情,比如建安十三年那场分鼎定天下的战争,讲那些被火烧连营的北方佬,讲诸葛孔明怎么借东风。
颜如玉听的直摇头,医者父母心,她总是太过仁慈:“我听娘亲说,大灾之后,总有大疫,不知道那些无辜的亡魂,是不是都被好好掩埋了。”
第(2/3)页